• 周四. 6 月 13th, 2024
    热门标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路径探析

    2024年12月31日

    罗嘉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孕育出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积累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文化、节日习俗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当代社会环境中,我们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理念传承下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当代社会发展融合,以文化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做的工作有很多,其中就包括着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不断推动文化与市场、产业等经济元素的融合创新,以数智技术赋能,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以及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为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当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例如,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通过古籍经典、历史文物的艺术性呈现等方式,使其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深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促进多元融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经济等的融合性,促进“文化+”的多元融合,可以很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成为很多人休闲和娱乐的选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具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如陕西西安文旅通过“大唐不夜城”呈现并传播盛唐时期的服饰文化、诗词文化等,通过“秦始皇兵马俑”展示和传播秦国的陶俑文化和技术。这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的做法,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传播。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产业体系的融合。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产业体系的融合,其实也是依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在旅游中,游客往往会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带回去赠亲送友或留作纪念,这个时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涵的文创潮品,如冰箱贴、钥匙扣、团扇、流苏、发饰、书签、文化衫等,便会成为较好的选择。不同形式的产业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既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文化与经济融合相得益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以数智技术赋能。信息技术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以新技术赋能,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可以通过先进技术复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无论是公益展示,抑或宣传文化,通过这种复刻的形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物质载体背后的文化故事,让普通人拥有了近距离抚触、收藏的机会,既有利于保护文物,又起到了传承传播的作用。可以运用数智技术建构虚拟动态场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影像现实(CR)等,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帮助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生的历史场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如故宫推出的“朱棣肇建紫禁城”虚拟现实体验项目,就可让观众“穿越”到古代,亲身感受故宫的建造过程,让体验者感受故宫建造中的星象、礼仪、五行等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发生场景。可以运用数字化平台实现动态传播。在网络空间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突破地域限制,传播到世界各地。如通过数智技术建立的数字博物馆,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到全球观众面前,让他们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三星堆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推出了多样化的数字化展览和体验项目“触梦三星堆——12K沉浸式数字展”。在数智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是静态呈现,而是要更多地构建动态展示场景,使其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加强相关学科建设,要培养造就相关人才。在学科建设方面,可以加强相关学科专业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加强学科建设,协同推进“新文科”建设,进一步做好相关课题的研究,聚焦重大思想文化问题开展深度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推出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加强人文基础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可以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相关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始终有源头活水,始终后继有人。

    (作者系西南科技大学副教授、文学与艺术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与传播)